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这就迫使民族民间舞改变了传统的既成模式及创作思维、结构方式、舞蹈语言的表达,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形线条和对称形为最美,而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对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也打破了程式化的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动作新颖而别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古老文明,56个民族为我们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怎样更好地把民族民间发展下去,更多的编导们想到了现代舞中很多很好的元素和风格,并及时地融入进去,形成了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精辟观点。
向衰落,一成不变的动作传承和陋习使舞蹈失去了鲜活的气息和崇高的品位,崇尚自由和科学的人们也急于打破这种对人体束缚已久的行为规范。于是由伊利多拉·邓肯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人体文化的复兴,她抛弃紧身胸衣和芭蕾舞鞋,穿上富有现代感的图尼克衫,打着赤脚光着腿舞蹈,从大自然和古希腊文中获取灵感而舞。后来拉班又进一步发展了现代舞,不光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而且还在舞蹈动作方面全方面探讨了人的身心活动规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现代舞起到了奠基作用。圣丹尼斯对现代舞的贡献主要是对东方舞蹈形式的运用,她广泛提取了埃及、希腊、阿拉伯和泰国等国舞蹈的风格特点,因此形成了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舞。
⒉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当欧美的现代舞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时,中国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现代舞事业发展缓慢。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以吴晓邦为首的,戴爱莲、贾作光等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们在自身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师学习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在他(她)们的艺术实践中,葆有与现代舞相通的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强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其中,吴晓邦以"和着时代的脉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和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为代表的"20世纪经典"之作,应视为"中国现代舞"的珍贵精神财富。在当时的中国视现代舞为洪水猛兽,但在香港和台湾却发展得蓬蓬勃勃,如香港城市当代舞团的现代舞《足尺》和台湾云门集的《盲》等作品开启了中国现代舞的大好势头。终于,现代舞在中国被压抑了半个世纪之久后于80年代在社会和艺术的新土壤中,异峰突起久蓄而勃发,成为这个时期独领风骚的生力军。以改革开放的前哨城市--广州、中国的文化中心首都--北京为"基地"。最有代表性的是作品《希望》,正是由于作品崭新而又丰富的舞蹈意象,生动而又极富生命质感的舞动,征服了观众,成为中国现代舞崛起的标志。
⒊4.装饰性。运用道具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又一大特色,常常是通过道具的运用来表现感情。如“手帕”、“扇子”、“红绸”、“鼓”等等。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文化艺术方面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加之有着深厚的封建文化思想底蕴的中国,早已形成了定式。对于外来的文化艺术,我们并不是象鲁迅先生说的只顾“拿来”,这里包含着中国人保守的性格因素。虽然有一些先见之明的创新者站在时代的前沿,甘愿冒险传播外来文化艺术,但是这种与民族艺术不完全相同,甚至有点“新鲜”的外来艺术形式在短期内是不会被我们民族所接纳。造成这种不相融合的局面是由现代舞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现代舞属于前卫艺术,很有创新性,没有烦琐的剧情、布景、音乐,可用不规则或舞者自创的音乐或声音。但没有民族色彩,但具有自由、开放、冒险、求新的特征,追求自我和强调自由等。所以刚开始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没有相互结合,而是抵触。后来由于时代的发展进步、舞蹈工作者的大力弘扬和传播,文化事业逐渐从保守走向了开放,从过去的不融合逐渐走向了融合。这是时代的规律、历史的选择。
上一篇:跳舞过程中呼吸调整的重要性
下一篇:你不付出更多,怎配拥有更好?
推荐阅读: